当前位置:
首页 > 他山之石
站内检索:
关于榔坪镇梓榔坪村“晨光”自强互助合作社的思考

发布日期:2016-06-23 作者: 宜昌市扶贫办 字号:[ ]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宜昌:破解边远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之难
  想致富,无门路。想脱贫,无措施。一直以来,在边远山区的贫困百姓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。长阳自治县榔坪镇梓榔坪村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,聚焦山区老弱病残、孤寡鳏独贫困群众,抢抓政策机遇,坚持问题导向,精准滴灌、靶向施策,着力破解边远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之难,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事做、可致富。
  一、精准锁定对象,破解“搬迁谁”的问题。梓榔坪村由原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,村域面积46平方公里,海拔区间为1100-1800米。全村7个村民小组888户,3050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8户、955人,贫困发生率高达30%。村两委班子和县镇工作队严格按照省市统一规范的6项识别标准,聚焦瞄准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先后组织开展4次入户识别和2次“回头看”。入户核查发现该村共有五保户26人,残疾人126人,40岁以上的单身汉180人,其中48户为茅草房,且居住对象多为单身、残疾人、智力障碍者等,居住位置均十分偏远、交通不便。以村为单位建设集中安置方式既能解决当前燃眉之急,又能兼顾长远之策,成为各级各方的统一共识,“晨光”自强互助合作社顺势而生。
  二、坚持规划引领,破解“何处搬”的问题。如何搬得好,规划选址最关键。该村根据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、有利于发展生产、有利于融入当地生活的原则,结合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,按照“五看三靠近”(五看即:一看基础设施是否完备,二看就医是否方便,三看上学是否就近,四看地质是否稳固,五看发展是否有希望;三靠近即:一是靠近交通便利的地方,二是靠近集镇或中心村,三是靠近生产区)的要求,最终精准选定集中安置点位于梓榔坪村6组(原梓榔坪小学旁),规划占地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,可容纳60人入住,其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县农村危房改造“消茅”工程指挥部统筹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00万元,包括房屋主体工程建设250万元,建设水电路、生产生活用具等配套设施150万元。
  三、突出群众主体,破解“怎么建”的问题。在筹建过程中,按照搬迁方式由群众定、规划方案由群众议、建设模式由群众选、工程质量由群众管的原则,充分发挥村级基层党组织先锋作用和群众主体职能,县直相关部门开辟项目绿色通道,基础“三通一平”工程、主体楼工程、附属设施工程项目同步开工,同时聘请监理和群众代表全程负责质量管理,施工克服了建设工地海拔高、霜冻期长、工程建设任务大等不利因素,实现了24小时完成征地工作,7天完成现场勘查、图纸设计、工程预算,10天开挖地基超过万方,实现场地“三通一平”,20天架设供水管道4000米,建成蓄水池50立方米,30天主体楼封顶的工程速度,目前已迎来了第一批13个贫困户入住。
  四、强化造血扶持,破解“稳得住”的问题。一是让贫困户进得来。“晨光”自强互助合作社登记为村级公益单位,按照村办村管的原则,由村委会主任任理事长,村总支书记任监事长。村民代表会议议定入住条件和标准,贫困户按自愿申请、公开评选、签订协议的程序入住。贫困户实行个人收支单独建档制度,生产资料统一管理,实行租赁利润分成。二是让贫困户有事做。互助社依托村200余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,组织贫困户已发展高山蔬菜10亩、生猪养殖100头、香菇7万筒。所获得受益按个体分成30%、集体分成40%,剩余30%用于社员养老医疗公益金的比例进行分成。为激励贫困户生产生活热情,按照贫困户自身综合能力合理分工,根据劳动类别划分劳动小组,实行产业劳动“工分制”,每人一天最高工分为10分,1分价值2元钱,由各劳动小组推选出的小组长对参与的贫困户按劳打分、按分付钱。三是让贫困户做得好。对贫困户逐户逐人制定脱贫计划,通过产权入股、就近务工、经商开店、互助合作等方式,确保每个贫困户均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。同时通过组织家政服务、手工艺制作、计算机培训等内容的劳动技能培训,确保每人掌握1—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,真正实现稳得住、能发展。
  “晨光”自强互助合作社,它打破了以往贫困户分散居住、独战贫困为集中安置、集体脱贫的现实窘境,改变了边远山区贫困户,尤其是鳏寡孤独居无定所、老无所养为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的生活困境,为边远山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、同步小康开启了新模式。

   (此文在省扶贫办网站刊发,现予转载)


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